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8章:皇帝大婚,万方来朝(中) (第2/6页)
后还有机会脱离“贱籍”。“三教九流”多指“下九流”,而“包衣奴才”多指被俘虏后沦为家奴者。 在中国的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普通人很难通过正常渠道改变原有身份,尽管有着“科举考试”(相当于后世的“高考”与“国考”)的人才选拔之道,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实现“鲤鱼跳龙门”者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在祖祖辈辈从事的行业中苟延残喘。“三教九流”即社会上各种行业的总称。 “三教”指的是“儒教”(由孔子创立,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道教”(由张道陵创立,本土宗教)、“佛教”,但也不限于“儒门孔教”、“玄门道教”和“沙门释教”等“修真界”的定义,因为“仙凡有别,各有隔阂”。 “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源自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在这之外还有“小说家”,因此有”九流十家“之说(出自《汉书?艺文志》)。 “儒家”是古代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以孔子的学说来影响中国文化,时效最为长久。从汉朝至后世“五四运动”前,“儒家”一直在中国文化界及思想界占着重要地位。孟子、荀子、董仲舒等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道”之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由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特点。因此,到了汉朝,“道教”就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