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年代_第173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3章 (第2/3页)

根基,但在“幻”的层面上影响比较暧昧。一方面,由于学得比较深,构架和套路很多,想象力的自由往往会受到限制。一个狂野的点子如果不把科技逻辑理顺,就觉得没有价值、没有把握。也许我因此错过了很多灵感。另一方面,一旦把幻想研究清楚,底层的科技血脉就会很充沛,细节和能量满满,可能爆发出自动运行的生命力,在写作过程中飞到超越作者预想的新高度。

    在“文”的方面,理工科思维当然要付出代价:要么你就永远get不到什么是文艺,这需要少年和学院时代的跨界阅读和品味培养。即使get到了,也需要漫长的思维方式兼容和重新学习文学创作。这就是为什么我起步很晚,作品之间还有十年空白。

    说到少年时代培养品味,我确实从很小开始就是科幻读者,十几岁时迷到无书不读的程度,幸好那时候科幻资源并不多。然而真正激励我走上科幻创作这条艰险之路的,是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我读到它时正当年轻气盛,这个短篇重新点燃了少年时代对科幻最纯真的感悟:奇迹与激情。

    不论阅读欣赏,只论创作,对我影响很大的科幻作家有三个。

    阿瑟o克拉克。他的信息密度和科学内核的较真程度,让我相信扎实的科学根基和细节呈现才能繁衍出创世级别的想象力。

    丹o西蒙斯。他的孤篇《海伯利安》(恕我不评价两本续集),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科幻小说的本质永远是文艺。

    弗诺o文奇为我彻底打开了信息技术科幻的大门。《真名实姓》和《深渊上的火》,让我同时看到了人类与智能纠结共生的起跑线、地平线和黑洞边界。目前我的两部长篇中,“天人”智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