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5 (第4/4页)
,确实发了两百多篇。 但是论文里,绝对不会像蓝图一样,清清楚楚标明曲水湾大桥构造和三角钢支撑结构的关键。 但是,律风竟然仅仅凭借这些论文,就设计出了一座越江桥。 还能站在桥梁分院的讲台上,回答所有员工的疑问。 冯主任怎么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吴赢启没有他那么诧异。 在听过律风那一场“面试”之后,吴赢启已经完全了解了律风是怎么一个人。 “老冯啊,因为他依靠的不是现成资料,而是依靠的自己努力钻研。” “我们把图纸交给给律风研究,他可能花上几个月时间,就能创造出相同桥梁专利技术的新运用场景; “我们不开放图纸,他也许要花上几年的时间,仔细钻研我们对外发布的论文、研究报告,才能设计出一座新的越江桥。” 吴赢启说到这里,笑容淡了些,眼神都带着钦佩和怀念。 “这样的人,可能缺图纸、缺资料、缺参考、缺指导,唯独不缺一腔热血、一身志气、一片赤诚。” 他做了三十多年桥梁工程,从小听着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故事长大。 桥梁建设的七十年,没有那一群秉承着奉献精神的桥梁工程师,也就没有国家设计院桥梁分院的今天。 那些看起来宏伟壮丽的桥梁,有多少桥梁专利技术都握在外国人手里,老一辈桥梁工程师在国际讥嘲之中,埋头苦干,专注研究,终于建起了无数座独属于中国的桥。 也正是他们,留下了桥梁分院最初的档案资料。 吴赢启发现律风设计出越江桥,仅仅依靠着曲水湾大桥的论文,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