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嶕儜附1科举(摘自《如果这是宋史》)勬籜伆汶 (第3/4页)
翻打倒。取代他们的是唯力是视的原藩镇强人。从此人们再不重视出身,只有凭着自己拼手抵脚,从低到高,一路攀升,踢开所有竞争者,昂首站在广阔天地间的真豪杰才能让人真心尊敬!如刘知远、郭威、柴荣还有赵匡胤。而他们更清醒看清了眼前世界,把为国选材的目标定向了广大平民百姓…有宋一代,从赵匡胤开始,不许任何皇家宗室、官宦之后入考,且废除了公荐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官相护、科考舞弊的可能。据记载:只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最宠爱的儿子赵楷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这是极其特殊的例子。他在糊名阅卷的情况下被定为状元,但拆封后还是被换了下来。除此以外,没一例当朝宰相的直系亲属入考,直系亲属任四品及以上官职的考生都非常少…但作为一应届考生,具体要怎样考呢?非常简单,远没后来明清科考那么复杂繁琐。最初只有两级考试。第一级,你要在各州举行的取解试里过关,然后就可进京到礼部报到,在礼部进行省试,这就是第二关。一般来说,省试考中,你就万事大吉了。可赵匡胤在973年觉察出了问题,他决定亲自当考官,来自己选取真正看得上的人。这就是殿试…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殿试都成为科举制度最高等级,也就是最后一关。只要殿试也成功,就可直接去当官。且从此你身价倍增,成了天子门生,所以再也不必(更不许)去认主考当老师,然后再去拉同年当同伙,一辈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