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走出吴庄(二十四)爱屋及乌 (第1/15页)
二十四 一九七七年之前,夫妻分居两地的国家工作人员比比皆是。受过“文革”高潮期革命口号熏陶的人,——“个人理想无条件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苦不怕累不怕,献身革命走天涯”,“革命工作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对夫妻分居两地已习惯成自然,是不以分离为苦的。象赵春树这样的转业军人、党员干部当然属于这一类人。尽管他与春玲结婚后,上面所述口号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渐淡化,国家政策也开始松动,夫妻要求团聚再也不算什幺营造“安乐窝”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刚转业就忙于调老婆,难于启齿。这样,在办春玲的调动问题上赵春树就显得被动多了。 赵春树越是被动,春玲就越是主动。 而且,正如柱柱家所言,春玲是不按一般规则行事的人。她在县农机厂仅仅是一名不称职的实习车工,可往汽车配件厂调压根儿就不考虑进车间的劳动生产线。她开口闭口一提就是厂团委、党委办,俨然把自己归于谋求闲职的不可一世的官太太式的人物堆里。赵春树却是严于律己的实在人。而且,他也深知春玲的文化水准、业务能力。因此,调动的程序还八字未见一撇,夫妻俩就出现了较大分歧。丈夫认为换工作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妻子则认为调动调动实则是跳动,甚至是跨越,应该就高不就低。跨上一个或者两个新台阶,才不枉叫调达了一回。两人议事每每不合,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好几天谁也不理谁。 春玲在赵春树的新单位汽车配件厂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