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章 理论之辩 (第1/5页)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一句,‘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何意?”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还有一句,‘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何意?” “气至乃去、气至有效,这些内容无一不是证明了,气至之时效果达到,遂针刺结束,何来的与得气意思相同?” “得气是什么?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有哪一点跟气至的概念相同?” “你所说的气至,只是将其扩充为了‘气至病所’,虽然只加了两个字,但意思却彻底改变,如此混淆,自然把气至的概念无限向得气靠拢,可试问,得气如果与气至概念相同,那么针刺入里后,施行补泻之法,又该在何时结束呢?” “规定留针时间?各位不觉得这种粗暴的治病理论有些不切实际吗?症状不一者,多如牛毛,针刺治疗时,又如何用规定时间来治疗不同症状的患者?这与中医的辩证理论岂不是背道而驰?” “我也是读过中医大学的,不巧的是,这位批评我的网友正好是我的校友,对于他能有这样的理解,我并不觉得奇怪,因为教科书就是这么教的,但根据我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以及前辈的指点,教科书上教的内容,基本已经违背了古人对中医理论的阐述。” “我本不想跟这位校友辩论,因为他代表的是主流中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