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54.第254章 门庭若市 (第5/8页)
面上的火热程度,本地官府自然不会忽视驻广办的存在。而海汉人在本地除了一个书局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直接销售渠道,所有的商品都是交给了其他商家在卖,地方官府甚至连海汉人的税都收不到,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太合理的——王勤忽然想到,海汉人执意要让大陆商家去他们的港口进货,莫非其中也有为了躲过本地官府的税赋征收这个原因? 但不管海汉人有没有纳税,他们口袋里有钱这事大家都知道,而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从海汉人口袋中掏出钱的,大概也只有本地官府了。即便没有税赋,但还会有各种名目的“自愿”捐献,比如修桥补路、挖河筑堤、剿匪救灾,官府总会有很多理由让地方士绅捐出钱财,这对于商家们来说已经是属于常态。只要认捐,那么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有谁不从,官府自然会有一百种方法来慢慢修理刺头。 王勤坐下一盏茶还没喝完,后续又连着来了三家商行的代表,既有广州本地的,也有如王勤这样从外地来的。众商家闲等着无事,便开始交流各地的商情。当然,主题仍然是大家最关注的海汉商品。 如今海汉商品在广州省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号,而玻璃文具和银镜,更是有极少量流入到了江浙一带。由于海汉商品的供货量一直很少,因此这些紧俏品在外地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广州,离广州越远,价格就越高。如最低档的白玻璃海汉毛笔,在广州只需一两到一两五钱银子就能买到,但到了紧邻的惠州府,售价就翻了一番,而远离广州的廉州府,已经卖到了五两银子一支,相比广州可谓是天价了。至于产量更低的海汉银镜,其地域价格差距比文具更加悬殊,前次去胜利港买到银镜的几个商家,都没有在广州本地发卖这批货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