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5.第65章 火炮(四) (第2/5页)
择了妥协。这不是部门之间的意气之争,孰轻孰重,宁崎还是分得清的。 第二天一早,一帮红着眼睛的大老爷们陆陆续续聚集到了冶金车间,准备参与第一门火炮的试制工作。说是车间,其实也就是个加固版的茅草棚,只是为了防火,特地把顶棚升高了不少。但就算这样,还是让来此参观的穿越众都不时地盯着头上,唯恐一点半点火星飘上去引燃了房顶。 17世纪初的中国铸炮工艺还非常原始,主要是采用泥模铸炮法。这种铸炮法非常麻烦,用水和泥制成的模具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烘干。而且一具泥模只能铸造一尊火炮,不能重复使用,且废品率极高,铸出能用的炮不过十之二三,所以铸炮的效率相当地下。而诸如在泥模上增加加强筋,焙烧泥模,镗光炮膛等方法,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铸炮匠人是完全不知道的。 这种泥模铸炮法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制造尺寸无法真正做到统一,这样的非标准化生产造成的最大恶果就是炮口的直径、炮管厚度往往大小不一,导致后勤供应的困难因此而大为增加,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得为每一门炮单独铸炮弹,以满足正常的发射要求。另外炮管厚度不一,也导致了每门炮的装药量都会有细微的偏差,只有这门炮的专属炮手才会通过数次的实弹射击之后逐渐掌握装药量与射程、射角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如果在战斗中炮手出现了损伤,即便换上替补炮手,因为不够了解炮的性能,这门炮的战斗力也将大打折扣。 就算是这样落后的技术,却是作为吃饭的本领被铸炮匠人们视为不传之秘,结果就是造炮技术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得到质的进步,以至于在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