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二集 太湖奇石 (第2/4页)
答。 原来,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 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出类似江苏的太湖石。 据《清异录》载:太湖石在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