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118节 (第2/8页)
就要! 开玩笑,这一批可都是高质量生源,都是家中精心培养的孩子,提高平均素质的,如今给送到书院来了,怎能往外推呢,那不是傻么。 三月农闲,近郊又多了不少青壮。 叶峥就照计划把人安排去修善堂和公厕了。 五月,麦收时节,叶峥又解放劳动力,让他们各自回家收麦收稻收土豆,收过这茬继续回来,城里还招工。 学院里也很人性化地放麦收假,把一堆十几岁的读作孩子,实际在古代已经是劳动力的孩子们放回家干活。 就这么流转着做,兼顾田地,又不耽误建设,农民们肚子吃饱,仓里有粮,匣中有钱,孩子在学堂,想着以后的奔头,就生出无限力气来,抽空还能和媳妇多生娃。 顺带提一嘴,去年至今,雁云州三县两郡新生儿出生人口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峰。 这也不奇怪,粮食问题一直是限制古代人口增加的主要问题。 叶峥学过的历史里头几次xx盛世,几次人口大爆发,都是因为引进或者改良了一种粮食作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自然就生孩子了,出生的孩子多,青壮劳动力就多,农业社会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人一多,自然就有盛世了,这是一种历史规律,而非仅是书上记载的某个统治者治理得好,凡此种种荣誉都应该归于人民。 这一年,京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太子替明光帝巡视河工之时,爆出了在赈灾粮中掺入沙子泥土以中饱私囊的丑闻,赈灾粮既动了手脚,河堤自然也是豆腐渣工程,大水冲垮河堤,淹了一个县的良田,好在伤亡不多,明光帝震怒,几乎要废太子。 就在这时候,又有流民上京告御状,历经九死一生,把血淋淋状书递到了明光帝手上,告发大皇子在漠北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