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4章 华夏的脊梁 (第3/4页)
为董竹君女士收为义子。 为士兵和义民们守灵的澹台明月,则代自己父亲江南有名的书画家收月逸满为弟子,而携麾下所有校官、尉官齐至灵堂的陆军中校则亲手将自己的配枪---勃朗宁手枪赠予这对母子予以纪念。 由军、文、商三者作保障,这名年幼即失去父亲的五岁幼童不仅只是衣食无忧,前途亦是光明一片。 而前来灵堂吊唁的租界名流们,也经过商议后,做出一个决定,由他们共同出资,成立一个慈善基金,该基金所筹款项将为在此次事件中所有死难者的父母子女未来之生活所用,若有多余的,将用于赈救租界难民生活之需。 可能在场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仓促间成立的基金会,在日后竟然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会之一,所筹资金之用范围,已由难民发展到灾民,由租界一地发展到整个中国。 其后来的总裁月逸满,名闻全球,去过无数个国家,却终身未踏入日本一步。 有日本记者采访他,直言他数十年前的恩怨都不能放下,心胸狭隘无法成就更大事业,他却是淡淡一笑:“家母在世最常叮嘱,月家男儿可为平凡之人,却不可为异族之奴。而家父,他走的太急,我受他教诲不多,但家父临死于倭寇之枪口下之前,我却是记牢了他最后一句话:儿子,你快快长大!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记者微微摇头。 “因为,他希望他五岁的儿子快长到有步枪那么高,那样,就可以提上枪去杀敌了,你懂了吗?”已经年逾八旬的老人,浑浊的眼里突然爆出精光。 日本记者噤若寒蝉,仓皇而走。 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在五岁幼童的心里,清晰的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国仇家恨,那能那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