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2.管墨学堂招生 (第2/4页)
显是托在说话,但效果也是杠杠的,要知道刚刚入行的小伙计就是常规意义上的学徒工,店主、师傅一般就管一个吃住,根本就不会给钱,就这样的,也能拿到一两银子、一千文钱,周围看榜的那就更心动了。 不过心动归心动,福王府的要求可不低啊,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还得会写三百字,真有这水平的孩子,家长可都是奔着儒童、秀才这一路去的,又有谁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去给人当工匠,做商贾呢! 但这批人犹豫没关系,反正相关的招贴已经贴满了整个洛阳城,以目前洛阳小二十万的城市人口及数量更多的周边州县人口,区区三十名生徒总是能招募满的;只是管墨学堂的招收方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 在某家行会里,一名会首咬牙切齿的说的:“几位,都听说了没有,福王府要以学堂的方式教授出工匠来,这,不是要断我们的根吗?” 明代行会制度盛行,进而导致各种工匠的传承只能通过师徒方式进行,且被限制了一个师傅一辈子能教出徒弟的数量,某种意义上,固然避免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但也制约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如今福王府居然要打破传统,自然引起了守旧派的担心和不满。 其实,在朱由崧的指导下,福王府打破传统的事情也不止一件两件了,其中字花、蓝毬什么的都不说了,最重要的变革就在于顺和店已经从就地收税的王府敛财机构悄然转变为了一个逐渐成型的金融单位;当然,这种转变,目前还看不出什么端倪,自然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