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一) (第3/6页)

研究《周易》呢?所以我们应以历史的事实,来弄清《周易》称谓的最早出处,以及《周易》的内容。

    1.《周易》称谓的最早出处

    《周易》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先秦史书《左传》(即《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左传》一书里第一次出现《周易》这种称谓,是《庄公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齐侯使敬仲为卿……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里记载的是周王室里一位史官来到陈国,并且是带着一本《周易》见到陈侯。陈侯就让周王室的这位史官,用《周易》为其儿子卜筮(后俗称“算卦”)。若按《庄公二十二年》这一时间,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公元前671年。而春秋时代的划分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这一年也属于春秋的前期了,但《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里所记“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这一卜筮之事,是个插叙陈公子完小时候发生的事。周王室里一位史官拿着一本《周易》为公子完小时候卜筮之事,应在庄公二十二年之前,即应向前再推溯几十年,那么,根据《左传》记载,《周易》这一称谓早在春秋前期就出现了。并有《左传》记载以《周易》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