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四) (第8/8页)

汉之际的不同称法,故这种称法在两汉时期被淘汰掉。在两汉时期的典章书籍里,再没有以《卦》,或《易卦》这种称法,即凡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不再以《卦》,或《易卦》这种称法了。

    无论传世《易传》,还是考古发现的帛书《易传》,是对《周易》一书做出的各种解释。也无论传世《易传》,还是考古发现的帛书《易传》里的文章,在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时,称《易》,称《卦》,还是称《易卦》,这些称法都是对《周易》一书的别称。

    总之,《易传》是对《周易》一书做出的各种解释与阐发的最初学术汇集。严格地说,《易传》(除“大象传”外)是对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一书学术研究的最初汇集,但《易传》(除“大象传”)已与《周易》原初本义,已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然而到了后封建社会时期里,却把《周易》与《易传》混为一谈。造成后世对《周易》的误读、误说。即传统“易学”上对《周易》的“误解”,也在于汉一降对《周易》与《易传》混为一谈有关。即西汉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构建思想上层建筑时,把圣人孔子与“十翼”(《易传》)挂上钩,“十翼”成了孔圣人所言,由此将《周易》与“十翼”合二为一,称之为《易经》,并尊奉为五经之首。也由此传统“易学”,把“十翼”奉为《易经》的精髓,《周易》里的原文确成了卜筮的卦爻辞,而弃之如敝履。《易经》成为传统“易学”的解释对象,以《易传》来解释今本《周易》,也成了传统“易学”的宗旨。由此后封建时期里,由《易经》而产生出的一个体系庞大、荒诞不经、观点迥异、学派林立的“易学”,已不是《周易》的学术了。???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