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十) (第2/9页)
三易”,它们是: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连山》与《归藏》二易很早被淘汰,东周以后只有《周易》流传。所谓《周易》,便是今所见《周易》本中除去十翼部分;也就是只有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原是用于筮术占断的”。(先秦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按高先生对《周易》的内容说法,与《辞源》和《辞海》里的说法是不相同的,单从称谓来说也算是清晰的。 朱伯崑的《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里是把《周易》与《易经》也是说成一回事。 “《周易》即《易经》一书里的内容,……《周易》自身是否存在着象辞相应之理,即是说,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自成为一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同《易经》的形成问题有密切关系。依近人研究,《周易》作为古筮用的典籍,……如关于《坤卦》象的筮辞,积累了许多条,从已应验的筮辞中选出一条,作为标准答案,便是《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或从中选出某一爻的筮辞,如选出守口如瓶,可以不犯过错一条,编在《易经》中,则成为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总之,卦爻辞的素材,即筮辞,来源于对所问之事的回答。……此种尝试之一,是《易经》中有些卦爻辞的编排,……《周易》的编者,依此爻之事,整理其他筮辞,经过加工,便成为遁卦各爻辞的内容”。(《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我们通过上面这段话来看,朱伯崑的“《周易》即《易经》”的说法,虽然与《辞源》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