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十一) (第1/11页)
从《周易》一书里所引用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为考证《周易》一书产生时代,不失为是一条途径。但那些所认为的《周易》产生在西周初期的说法,皆是从《周易》一书里引用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来的看法。也都把《周易》的下限定在周公时期,即使康侯与箕子也没有超出周公时期。《周易》里引用的几例人物都是殷周之际或周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从《周易》的引用来看,是作为历史政治经验而引用,并且都与《周易》文章内容所引证的政治意义相契合。《周易》里出现的几位殷周之际及周初的历史人物,是出于写文章上的引证,而不是记述那些人物的活动记录。正因《周易》不是周初及之前产生的,才会引用已成过去历史的商周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来增强文章所论述的政治观。因为在西周初期之后,没有比周初及以前那些历史人物有名气。那么,除了《周易》一书里引用周初及之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之外,我们却发现《周易》一书里还真有一种说法,足以证明《周易》一书产生于西周晚期。 在《周易》第四十二章《益》里有这样的说法:“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这句话里的“中行”,就是不偏不倚,即居中行事的意思。《周易》里的“中行”之意,犹如后儒发展出的“中庸”之意。“告”:即告诫,告诉。“公”:周朝的重臣,如周初周公、召公这种角色的重臣。“从”:跟随、追随、参与。“利用”:借助增益条件,即经济的发展。“为依”:为依靠。“迁国”:迁移国都。这句话译成现代文是“居中行事,告诉王公重臣跟随,并借助增加收益的条件为依托迁移国都。 《周易》里的《益》,中心是阐述国家增加收益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展社会经济。我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