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南桓温(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南桓温(二) (第11/15页)

八块装盒。

    当时在垂危老皇帝的病榻前愤然撕诏书表忠心,那时桓温这个大魔王还在京外,可现在,这个大魔王回来了。王坦之一个劲儿的向谢安递眼色--此处有危险,咱哥俩还是瞅机会撒丫子溜吧。

    谢安却面不改色,进了厅堂坐定,对桓温拱拱手: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敌入侵。桓公却为何把兵士藏在壁后?

    这意思是,北伐你失败了,对付自己人倒挺有本事。

    谢安一语道破玄机,又以道义相论,桓温反觉不好意思,闷闷的来了句:我也是不得不防范。说完,赶紧撤去士兵,摆上宴席,与王、谢二人喝了顿各怀鬼胎的小酒。

    士族反对势力太盛,桓温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明示不行就暗示,桓温频频各种暗示朝廷—快给老桓我来个九锡。

    迟迟没动静,桓温坐不住了,直接派人催促谢安。

    谢安倒也积极回应,今天把诏书给桓温的人看看,说这里要修改一下,明天再把诏书给桓温的人看看,说那里要修改一下。

    很明显,这是在用“拖”字诀。因为,谢安知道,桓温已年逾六旬,且身体已多病。

    我拖死你。

    用修改文书的方式拖延时间的方法很low?实际很高级。

    嘉靖29年(1550年),蒙古俺答率铁骑包围北京城。北京百年无警,守备松弛,只有四五万花拳绣腿的禁军把守,明世宗虽飞檄传各地之师勤王,可远水解不了近渴,京城危如累卵。

    此时,张居正还仅是一个七品的翰林侍讲,血气方刚,还想为国出力,但除了守城待援之外,他实在想不出其他好办法。困惑之下,向老师徐阶请教。

    徐阶:解京城之围,你有何良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