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南桓温(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南桓温(二) (第13/15页)

地位?

    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

    譬如,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沙僧的需求是安全;白龙马的需求是归属和爱;悟空的需求是尊重;唐僧的需求是自我价值实现。

    桓温追求的,应是介于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之间的需求,说直白点就是--名。一个自小丧父、受尽白眼的苦孩子,幼时缺少爱和包容,再成功也摆脱不了幼时就已深深刻下的自卑的烙印,他最需要的就是这个不断升腾的名,来压制住内心不由自主产生的自卑感,从别人艳慕的目光中感受到被爱和被包容,在这条路上,他会安踏一样永不止步、永不满足。《人民的名义》里已官至正厅级的平民子弟祁同伟,毁于对副省级的追求和执着,就是这种情况。

    《晋书》把王敦和桓温同放在列传第六十八,看做逆臣。确实,认真比较,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1.王敦与桓温都娶了一个公主,都是驸马都尉,后又都官拜大将军,坐镇荆州,成为东晋第一实力派军阀;

    2.二人都出身士族(当然琅琊王氏的门第要远高于谯国龙亢桓氏),且均有超强的军事天赋。王敦的战功主要表现在东晋开国时平息地方叛乱上,而桓温的战功则是平成汉和北伐;

    3.二人都以军权挑战过皇权。王敦是起兵入京并宰了一帮大臣,桓温则是废立皇帝。

    然而,如果真把桓温比作王敦,至少桓温是不愿意的。因为,他的偶像是另外一个人。

    刘琨,对,就是“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西晋并州刺史。

    桓温北伐时,寻得一个善做针线的老婢女,原来是文艺青年刘琨家的歌伎。这个老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