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6.余波-140.舰队 (第13/26页)
纳,对于各种体系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评说,绝不是仅仅凭着图书馆里泡上几年就能够完成的。这些必须是要有相当直观的了解乃至于切身的体验才有可能做到。哪怕是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人们的思维如此活跃,教廷所属的图书馆里都未必能够有那么丰富翔实的资料,更不用说100来年前了。不知道孙棣桂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内心有着怎么样的冲动,才让他在那样的环境里不管不顾地写出这样一篇论文来。而后来,又不知道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在几百年来一直在冷静与炽热之间平衡,在崇高与世俗之间摇摆的教廷里排开了可以想见的压力,来以孙棣桂这个遭到教廷通缉的异端的论文为蓝本,加入了大量教廷自己的资料积累,写出了这样的东西,并且还作为一种介于教材和参考书之间的存在,在信徙之间流传。 而对比参照了那么多资料之后,虽然左林知道他不可能马上将自己的理解转变为在修行上的实践,转变为能够从一个体系跨越到另一个体系的理解力与cao作力但是至少左林觉得有些豁然开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生活在都市里略微感染了一些小资爱好的左林原先看王国维的关于三重境界的叙述,只是有些薄薄的一层感觉。但是,到了现在,他觉得,这实在是很精辟的论断。但是,为什么之前自己没有能发现呢?在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孙棣桂已经在教廷“通缉”的压力下逃出欧洲回到上海,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论架构,已经是在以基本的理论架构为基础重新整理材料了。但左林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