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张十三 (第2/5页)
己脱离饥饿的救命粮,更是免死券——再也不需要时刻提心吊胆着父母妻儿乃至自己成为“保卫者”的“粮食”了! 府城的粮库规模属于中等水平:有20个容量50万斤的廪仓,全部塞得满当当的,连空地都堆上了。再把军械库腾出来大半(苦战过后,箭矢硝石等消耗量大半,本来也没剩下多少库存了),又硬塞了两千多万斤粮食进去,居然还剩下差不多三分之一! 宋明议与孙杰商议后当即决定:给百姓们分掉! 当然,具体执行的细节也要注意。 这是能吏和庸吏的重要区别所在。 先根据以前“征粮”的记录把百姓们“捐助”的粮归还,余下的粮食分三份,城里的人拿一份,城外失去家园的人拿两份——这个好理解:毕竟灾民连栖身的家都被毁了,需要更多的帮助才能度过未来的劫后难关。 粮食人人可领,但需要以盖着庐州知府大印的“义民据”为凭。衙役们被派到乡下各居民点,每人手里都攥着大把的“义民据”:只要你盖房子,不管是自家盖还是给素不相识的人帮忙,干上半天,就能领一张——每张“义民据”可以换50斤粮食。 但是! 不管你手里有多少张,每次,只能兑换一张——只要你跑得动,来了就给,随你来多少次。 你说你有力气能扛200斤一次用4张? 不行! 每次只能一张:就是50斤。 有力气就多跑几趟吧。 仅凭这个规定,便可以看出,宋明议这个知府是凭着真本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前朝曾有过流寇攻下某省城,自己抢够了,实在拿不动了索性开仓放粮——结果,没多久,便造成整个地区饿死一多半人的惨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