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96 (第2/4页)
就没有大动作,好像一头扎进了挣钱的行当里,什么挣钱她干什么。 纺织业和报业在她的支持下飞速发展,润笔费正式出现,不少中底层官吏开始写话本以补贴生活,而商家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揽生意。 当然,舆论方面,妙玉控制得死死的。 纺织业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水力大纺车再度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 虽然棉花依旧不适合上水力大纺车,但是麻料和毛料正需要这样的利器。也因为毛纺织业的大力发展,山陕商人笑得合不拢嘴,当然,给国家的赋税也相当可观:织工的人头税,毛料的商税,绒布的商税,当地商贸繁荣带来的各种税收收入…… 妙玉摄政之前,国朝的各种赋税全部加起来,折合银两约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之间,可是她宣布摄政当年,赋税就暴涨到四千二百万,第二年全年赋税六千万,第三年则继续攀升。 皇帝很纳闷。 妙玉的解释是,东瀛有现成的金矿银矿,因而金银贱铜钱贵,加上东瀛的铸造技术落后,自唐宋开始就普遍使用中原的铜钱,因此中原的铜钱在东瀛购买力惊人。朝廷开海的结果就是,吕宋的孔雀石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进京、铸造成铜钱,直接走山东在东瀛兑换到了大量的金银。 大量的黄金被储存在皇家内库里,白银则进入流通,加上新制铜钱大量涌入市场,这才有了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的结果,自然就是大量的赋税涌入国库。 第130章 大量赋税涌入国库, 妙玉如何分配? 首先就是保证军饷。妙玉摄政之前,军饷是卡着给,十分的军饷只给三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