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归黄金年代 第229节 (第6/11页)
作风,尤其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甚至在二十一世纪依旧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商界上有这么一句话,国内的许多产品其实很不错,市场潜力也大,可偏偏一个行业产品做到最后整个市场做的烂掉,所有做这行的企业一个个都不赚钱,甚至还亏得要当裤子。 不仅是在国内市场,在国外市场同样也是如此。 就拿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兴起的服装纺织品行业来举例吧,八十年代一件普通服装的出口利润可以达到300%以上,最高的500%也有。 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服装出口的利润直线下滑,之前的高利润在同行业无序竞争的情况下荡然无存,出口服装的利润基本为零,甚至是负数,完全靠着出口退税来获得盈利。 而这还不算,为了获得长久的海外订单,有些工厂甚至咬牙连退税都不要了,直接就是亏本揽货,实在熬不下去就在原料上动手脚,比如减少面料支数,对辅料采购成本不断压缩等等,用这种手段来进行竞争。 这种激烈到刺刀见红的竞争方式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己,等到电商时代兴起后,服装纺织业更是全面遭受重创。 人们根本就无法想象在九十年代初一件能卖几千甚至上万的皮大衣在二十一世纪居然在网上只卖不到200元,面料好些的也不过才500以内,其价格和成本相比简直不可思议。 第458章 价格战 后世开服装厂的老板根本无法想象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这十年的服装纺织品行业的黄金时代是多么美好,那时候的利润是真的高,生意真是好做,只可惜这么好的市场和如此高额的利润却被自己给折腾完了,最终还被外人扣上一顶“倾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