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仁朝文人篇 (第6/7页)
还淹死了100多民夫。一时间很多官员都认定这是天意,上天不许造这条堤坝,提议取消这项工程。是范仲淹力请,再加好友滕宗谅的鼎力相助,才完成了这项造福沿海万民的伟大工程。同时这也是刘太后当政10年间屈指可数的政绩之一… 此后范仲淹被调回京城,做大理寺丞,可近距离接近朝政了…范仲淹功在社稷,心怀天下的人生就此开始。但必须要提出的是,他还不是北宋文学史上开天辟地,划分时代的第一人。 那个人现在还是一身白衣,只有18岁,还没变成后来那个劈破五代旁门,回归盛唐文章的伟人。世所公认,他的经典时刻远在33年后的1057年,那一年也正是大宋不世出的大文豪苏轼进京赶考的那一年。此人身为主考官,才扳回了延续近百年的浮滑绮靡,不知所谓的文风。让宋代文学上升到了可与汉唐匹敌的高峰! 但也许,这个经典时刻不在1057年,而早在1013年左右,也就是此人才有五六岁的时候。 此人和范仲淹一样,3岁丧父.但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叔叔,一直照顾着他们。虽清贫但衣食无忧,且从小读书。他老家有一姓李的富而知礼的好邻居。长子李彦辅是他终生的朋友。李家藏书颇多,他可随意借阅。五六岁的某一天,他偶然在李家阁楼上发现一破筐,里面积满了灰尘,隐约露出书卷的一角。拂拭灰尘,书名展露。小孩子被惊得目瞪口呆:《韩昌黎先生文集》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这是一伟大契机。让他在小时,还没被科举应试彻底僵住灵识时,就知道了世间还有这样雄浑厚重的文章存在,从而一生都念念不忘,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