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包拯登场篇 (第5/7页)
人就对了?可奇怪的是,张尧佐就是有本事让侄女失忆。自从她进宫后,他就攀定了这门亲,不知说了些什么话,张小姐就被洗脑了。从此以后,以伯父的升官发财为己任、为乐事,终生奋斗不息。 效果很显著。张尧佐己从遥远四川边陲的一介推官,升到了大宋帝国第三高官三司使,掌管天下钱粮。 综上所述,可得出两个答案:1张尧佐很无耻、2张美人很健忘。可这不是包拯所想的。他看到的是帝国危机。而之所以称其为危机,完全是由“真理”也就是儒家学说来告诉他的。儒家学说可以超级博大,也可以精简成一句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这大前提下,没任何势力能被允许抢走士大夫们的特权。包括其它诸子百家及皇帝的老婆、亲戚。尤其张美人这样年轻貌美、出身贫寒(等同于没修养。没见识)的妃子,和她无耻加无能的伯父。让他们当权,必将祸国殃民! 于是包拯决定弹劾。这时他身份还相当低,要说事时还得拉上好多同僚。插句题外话,包拯在言官系统里还是蛮吃香的,因他的队伍站得好。在我们的普通思维里,包拯应是和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君子站在一起的伟人。可惜错了!他在庆历年间被提拔进京城,是由当时御史台长官王拱辰推荐的,上任后猛烈抨击新政,拆范仲淹的台,是一把罕见的好手! 通过和新政君子们过招,包拯的热身运动做得挺好,这时准备向张氏集团发力。他回首前尘,展望未来,觉得身上发冷:这张贵妃,己有了刘娥的影子!同样出身贫寒、同样热衷权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