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九) (第1/6页)
而《诗》里还有一首诗如同《渐》文那样用“鸿”来起兴,我们将这一首诗也抄录于下: 《诗经·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这首诗属《国风》里的《豳风》,豳(音bīn)风,是《诗》十五国风之一。“豳”古都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周族祖先公由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迁居于此。《豳风》是豳地一带民歌,共七篇,是《国风》中最早的诗。“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一般认为《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这《九罭》一诗也是用单字“鸿”来起兴,从整诗来看,也不全是四言句子,也不同于《鸿雁》诗那么对仗工整。那么,《九罭》一诗产生于何时呢?流传下来最早解《诗》是成于西汉的《毛诗序》,《毛诗序》云“《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诗序》以为美周公,后世多承其说。朱熹《诗集传》也附和说:“此亦周公居东之时,东人喜得见之。”这朱熹也就咬定说《九罭》是写周公的。而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这是燕饮时主人所赋留客的诗”。葛培岭认为“这是一位多情女子执意挽留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