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六) (第2/5页)
师,这种职业身份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否则应成为欺骗人的有利条件了。对古代的巫医这种职业身份,人们已早已意识到,要有恒德,即应恒守道德cao行,才能做医巫的。孔子把南方人的常言引用来要说明一个事理,这是在教育他的学生弟子们明白社会事理。孔子在引用南人的话后,紧怕不明白,又跟着引用《周易》里的“不恒其德,或承其着羞”,进一步表述要说明的问题,即印证前一个“人而无恒”里的“无恒”,就是指没有恒德,不是让人不知道“无恒”是什么。从“人无恒德”到不可以做巫医,是讲道德问题。又引用《周易》里《恒》篇里内容,这同样是讲道德问题。孔子是道德建设的第一人,是伦理道德政治建设理论的创始人。 孔子要建设的是道德之国(当然,孔子的道德建设是家长式的道德观),这是孔子的政治理念。道德之国建立起来了,自然就不需要什么占卜了。道德即是排击占卜思想的阵地,又是武装人们而排击巫术迷信的思想理论武器。 从引用“南人言”有“恒德”到“巫医”职业角色的说法,再到引用《周易》一书里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无疑是表述用道德建设武装人民,又暗示着《周易》一书义理性质问题,最后是顺理成章的点明“不占而已矣”。这是表明孔子晚而好《易》,深思熟虑的心得体会。这“不占而已矣”分明是说“(人有了恒德)不但不去占卜,反而占卜停止了啊!” 孔子的这句话应正确的解读应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常言,人若是没有了恒德,就不可以用他做巫医。’这句话说的太对了。‘人要是不能长久保持品德cao守,是要承受其耻辱的’。孔子说:‘(人有了恒德),不但不去占卜,反而停止了(占卜这种事情)啊!” 这才是意义完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