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十二) (第2/13页)
需”=今本《泰》“六五” 引用例子 《左传·宣公六年》:《丰》之“离”=今本《丰》“上六” 《左传·宣公十二年》:《师》之“临”=今本《师》“初六”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复》之“颐”=今本《复》“上六”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乾》之“姤”=今本《乾》之“初九” 《乾》之“同人”=今本《乾》“初六” 《乾》之“大有”=今本《乾》“九五” 《乾》之“夬”=今本《乾》“上九” 《乾》之“坤”=今本《乾》“用九”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坤》之“剥”=今本《坤》“上六” (这里列举《左传》一书引用《周易》里文句,如引用“观之否”里文句等同于今本《周易》里所谓“观"卦“六四"爻里的文句。) 通过以上说明,春秋时期所用的《周易》文本(关于“春秋《周易》文本”我们在下一章里有详论),还没有以“九·六”数字为“爻题”,而是以《周易》里的名称作为“繇题”的结构形式。也由此而知,春秋时期里的《周易》文本内容与今本《周易》里的内容相同,即两种文本里的文辞内容相同。但春秋时期的《周易》文本与传世《周易》文本的结构形式却不相同。也由此而知《左传》一书反映的《周易》“×之×曰”,如“《观》之"否"曰”;“《乾》之"姤"曰”(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 还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