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三) (第1/4页)
2.汉一降至清对《周易》产生的说法 (续) 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一书,在卷首有论“重卦之人”、“三代《易》名”、“卦爻辞谁作”等内容。不过这些内容里的说法,是承汉人的说法而已。如孔颖达“论卦爻辞谁作”中说:“又《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所以言三圣,不数周公这,以父统子业故也。” 所以到了宋朝时,对《易》(即《易经》)就是继四圣说。朱熹的《周易本义》卷首里说:“周,代名也。《易》,书名。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 到朱熹不但把《易经》说成是四圣所创作,而且又出现了一种“经”、“传”称法。虽然朱熹把认为的那本卦书,即所谓的“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并孔子所作“传”十篇称谓“经”。也就是把那部卦爻式的《周易》(今本《周易》)和《传》称谓“经”。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