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一) (第1/9页)

    《周易》哲学解读

    上卷《周易》导说

    第二篇《周易》产生说

    一、先秦时期对《周易》产生的说法

    《周易》产生在什么时间呢?这里说的《周易》,就是指原创的《周易》一书,即有六十四篇文章组成的《周易》。弄清了《周易》一书的产生时代,就能从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分析《周易》一书的内容性质。至于《周易》里所用的“六十四画符号”则放到后面讲述。

    1.《左传》一书所反映《周易》产生的相关时间及说法

    我们前面已讲过《左传》一书里,最早记录春秋时期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左传》是编年体春秋史,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左丘明所撰。记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辞源》)

    《辞海》里是这样解释《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热据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榖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有异,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叙事更至于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止。”

    现代史学家钱穆认为:“《左传》一书,并不是左丘明作,《左传》成书应在战国,与吴起有关。”又说“《左传》是中国最先第一部最详密的编年史。专讲历史价值,孔子《春秋》,可说还远在《左传》之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