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四十二) (第2/6页)

周易》说的干脆利落,《周易》是巫术。既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又是灵签符咒。不知历史学家郭沫若是如何考证出这种性质的。单从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看,郭是从《周易》一书的文章句子里断章取义而抽出认为可反映某个时代生活、宗教等并归列一起的“断句”,再分析出自己认为的根据来。这本身是一种望文生意、主观认为。所以郭沫若推导出的那些说法,是十分错误的。如郭沫若见《周易》文章中出现有“鱼”,有“猪”,有“马”的句子,就归到一起来分析,就认为《周易》一书产生在“渔猎”的原始时代,这种学问做的太不可思意了吧。郭沫若对《周易》的那种研究方法是误人子弟的学说,而用《周易》里的文章“断句”,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岂不是误入歧途。

    而另一位史学家侯外庐则认为“《易经》是杂乱伪书,最好不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9页)这候外庐认为作为史料来看《易经》是杂乱的伪书,恐怕是隐含真对着郭沫若从《周易》中推导出古代社会情况的批判。但侯外庐先生却把《易经》定性为“杂乱伪书”,虽然不涉及是卜筮之书否,但“杂乱伪书”的性质就把《周易》给抛弃掉了,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

    台湾的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对《周易》是这样的说法:“《易经》是一部暧昧不明的形而上学的玄书,它所用的字句简单而模棱,因之使它显得好像十分深,读者们可以站在各种角度,作各种不同的解释,只因它是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