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六) (第3/4页)
考古上发现的西周早期及商朝后期“画符号”,就是有这种“—、八”或“—、∧”符号组成的“六联体”。却被一些学者错误认为是“数字卦”。我们认为这种早期的“画符号”,皆不能以数字读之,更不能称“数字卦”。“一、八”或“—、∧”,而应看待通行本《周易》的“一、--”一样,这主要是因书写材料及时代习惯所致,故帛书《周易》里的卦画符号与石经上的卦符号应看作是一样的卦符号,数字“爻题”及卦爻辞内容均是相同的。故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没有区别,同是一种文本,即都是卦爻式《周易》文本。 我们还从帛书《周易》图片上看到,帛书《周易》每卦的卦符号也未附上“卦象”称谓,更不用说,帛书《周易》也没有与“十翼”内容混编在一起。当然帛书“易传”内容,那时还没有“十翼”之内容,自然也没有“十翼”这名称。帛书“易传”里的内容与后来(即今天传承下来的)“十翼”里的内容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在西汉初期“易传”的内容还没有编篡定型。 我们还从有关对帛书“易传”的研究文章中知道,帛书“易传”的内容与传世“易传”有着重大的不同。帛书“易传”里的《系辞》,只是传世《系辞》的一大部分内容,而其它是属帛书“易传”佚书。即《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昭力》。而帛书“易传”里却没有传世《易传》里的《彖》、《象》、《文言》;也没有传世《易传》里三卦说,即《说卦》、《杂卦》、《序卦》。 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佚书里的《二三子问》,是合抄在同一幅宽帛上面,共一百二十九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周易》。第九十四行至一百二十九行,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