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二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二十三) (第2/8页)

当占辞,怎可能预知人事上的未知吉凶呢?妄想以这种卦辞去比类联想出人事上的未知吉凶来,岂不是白日做梦?

    《周易》本不是算卦上的占辞,而世上也没有能算卦的东西。卜筮(算卦)本是专制、愚昧、迷信时代里的产物与需要。而《左传》里记载的筮例,把《周易》文辞当占辞去卜问人事上的吉凶,若不去比类联想附会,岂能得出所问事情上的吉凶所以然来。而到帝国时代,居然把今本《周易》里的卦爻辞后面又增添进去“卜事之辞”,同样是妄想占出一卦时,来看其中的“卜事之辞”是如何说,就以为得出未知之事的吉凶了。这种愚昧透顶的东西,总算没有被传承下来。即今本《周易》的改造版本并没有作为帝国里的“经书”传承下来。倒是以“九·六”卦爻式的《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作为“易经”的内容之一,而传承了下来。这也说明了汉统治者感觉那种对“九·六”爻称的《周易》进行改造的文本,明显是卜筮之书,就被淘汰出局了。自西汉中期,把今本《周易》与“十翼”尊奉为《易经》后,而改造《周易》一书的脚步才得以停止。不过做为“八卦”筮书却突飞猛进的发展着,至两汉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占卜形式出现,如星占、梦占、河图、洛书、望气、风角、符瑞、面相、骨象、图谶、太乙、六壬、扶乱、奇门等等。特别是西汉后期的京房在以往的八卦筮术上,‘天才般’的构建出八卦分宫纳甲筮法后,既终结了对今本《周易》的改造,也终结了以今本《周易》用于卜筮。也可以说是《周易》与“八卦”筮术分离时期。自京房构建出八卦纳甲筮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