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萧侯的心思 (第12/15页)

了,押送京城。

    羊鸦仁,侯景投降时,梁派其去接应过侯景,时任豫州刺史。侯景认为与其因此有了交情,派人联合其谋反。

    朱异得报,不以为然,把使者送回了寿阳。

    本来捏着一把汗的侯景,见使者竟然被礼送回来,哈哈大笑:是羊鸦仁诽谤老子,朝廷不处理他,我就带兵渡江要个说法。

    萧衍,感觉委屈了侯景,让朱异传话:普通老百姓家有三五个客人,还招待得很好。朕有一个客人却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错。随后,厚赏侯景,以示抚慰。

    侯景又与北魏宗室元贞密谋造反之事,元贞害怕跑回建康告诉萧衍,萧衍还是不听。

    南梁上下面对侯景的谋反预备行为,为何有如此近乎白痴的表现?我们先看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再加以分析,看是否正确。

    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与当时政治环境及领头人萧衍的态度有极大关系。

    南梁后期,因北方劲敌北魏分裂,无暇顾及南朝。南朝边境相对安宁,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武将出身的萧衍,开始追求安乐,沉迷于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萧衍多次欲舍身出家,自奉仁慈。整天干和尚的事,朝纲不废弛就怪了。

    545年,梁散骑常侍贺琛,向梁武帝萧衍痛陈时弊,说户口减落,风俗侈靡,官场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

    萧衍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贺琛闭上了嘴:拿出证据来。

    证据?以逆来顺受著称的南中国老百姓多次揭竿起义,就是最好的证据。

    527年至548年中,南梁农民起义万人以上规模的,就高达8次之多。

    上述一番描写,一个因信奉佛教而变得白痴弱智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