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帝国危机 (第5/25页)
任何一项制度,初衷无论多好,成效无论多棒,施行中若不加修补完善,最终会变味。到东汉后期,察举征辟制度也逐渐曝露出弊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民谣,即是明证。 三国魏初,魏文帝曹丕为了抑制浮华朋党之弊,同时又为了拉拢士族,对官吏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革。 九品中正制。 所谓中正,即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曹魏政权在州、郡设置中正,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并规定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担任。毕竟,本地人更了解当地民情。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中正评议,具体cao作规范是: 1、先评“家世”。即评家庭出身,看每人老爸、爷爷姓甚名谁、官爵等级,有没有li刚、又又江,本人直系亲属包括姻亲的官爵大小等,明目张胆的先“拼爹”。 2、再评“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概括性评语。 3、然后综合打分,估计得把“家世”和“状”两项得分加权平均,以此来评定品级。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二品实为最高品。但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只是作为推荐任命官员的重要的参考,也几乎是唯一的参考。 九品评定完后,将评定结果报送司徒府复核批准,再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曹魏政权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即,通过立法确定,被评者如果对被评结果不服,不得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只能通过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