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政解析篇 (第3/7页)
它的就充满了赵匡胤个人智慧和他特别的需求爱好。 首先为什么要有“三省”?三省中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三司是最高财政机构。说白了就是权、兵、财,这在以前,都是宰相一人说了算。但在赵匡胤这里不行,之前赵普曾对他说过:对付天下藩镇造反的最好招数无非就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而赵普想不到的是,人总是会自作自受。赵匡胤把这一套突然间原数奉还,都安到了他头上。首先就把宰相之权中的权、兵、财给分了,然后下面再层层分割,所有部门的设置及官员的调配,都按这一原则来进行。 如给中门下平章事”配备了个秘书副手——参知政事。给枢密院老大“枢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三司的老大“三司使”好些,手下有盐铁司(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财政收支,粮食漕运等)户部司(户口,赋税,榷酒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只是个cao心烦力的小角色。 精神继续贯彻,向下到“路”一级。路的主管叫“转运使”总管一路内的财赋动转,最先是用它来收夺藩镇的钱谷,可后来连它也要被怀疑,因时间稍长,转运使不管名字叫什么,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镇的权力。于是才又有了“漕司(管钱。老大转运使)宪司(管狱。老大提点刑狱使)仓司(管救灾。老大提举常平使)帅司(管兵。老大安抚使)”的设立,把转运使的权力都分了。 下面的州、府、县等官就更不用说了,加派的“通判”是他们的克星,名义上是副手,可动不动就名目张胆地叫嚣:我是监郡,朝廷就是命我来监督你的! 看到这,该明白赵匡胤的饭碗也不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