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四) (第1/9页)

    3、今人对《周易》一书产生的说法

    我们再听听当今专家学者是如何对《周易》一书产生的说法。

    李镜池的《周易探源》一书里对《周易》一书产生的说法:“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而占卜之后,把占辞记在策上藏起来,年底做一次总结,计算有多少是灵验的,有多少不灵验的。所以在卜史手里掌握了许多材料,供他们参考。《周易》就是从许多材料里选择出来,有经过分析和组织,编成这样一部占书。”(《周易探源》序李镜池著中华书局1979版2007年4此印刷)

    台湾学者屈万里著有一文“《周易》卦爻辞成于周武王考”,这一文的结论是“《卦爻辞》既系创作而非杂篡,由《卦爻辞》自身正之,既有三处足以证明其成周武王时,且当克殷之后,是全部《卦爻辞》之著成,亦当此时,可无疑也。”(《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这一说法,是与大陆史学家顾颉刚所考辨“卦爻辞”而认为是作于西周初叶的说法相同。这与传统上的说法也是一致的。顾颉刚所考辨出《周易》里出现的康侯,就是周武王之弟,这就成为后学者认为《周易》一书产生的下限(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台湾高怀民的《先秦易学史》中,把先秦易学分为三期:

    第一期自伏羲氏画卦至周文王,称“符号易”时期。

    第二期自周文王演易至孔子,称“筮术易”时期。

    第三期自孔子赞易以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