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南桓温(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南桓温(二) (第3/15页)

军势强劲。

    369年6月,桓温率大军坐船到达金乡(今属山东)时,突然遭遇大旱,河道水浅,大军水运开始变的费劲。

    桓温之所以率军沿水路进军,原因有三:一是省脚力,士兵不易疲劳,二是后勤供应特别是运粮方便,三是慕容鲜卑的前燕水军力量弱,几乎可忽略不计。

    然而,河道里要是没有了水,可就成死道了。桓温召集部将幕僚,在中军大帐召开军事会议,研讨对策。

    桓温的意见是:命部将冠军将军毛虎生,从巨野泽(当时在山东境内的一个大湖泊,现已不存在)挖掘一运河,大约长达300里,将汶水(今大汶水)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连接,引黄河水入清、汶,充盈河道。

    谋士郗超(王羲之夫人的侄子)则认为:汶水-清水-黄河这条通道水量小,运输困难,若依此道北上,而燕军坚守不战,学习上次北伐时前秦国主苻健再搞一次坚壁清野,我们的后勤供应就跟不上了。若不能速战速决,一旦拖到秋冬,不仅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气寒冷,士兵们冬衣不足,那时就更麻烦了。

    只会分析困难,提不出解决困难建议的,不是好谋士。郗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干脆放弃水道,沿陆路轻装疾进,避开要塞,直扑前燕都城邺城,攻其不备,这样可将他们一举打回辽西老家去。就算燕军固守邺城,也来不及坚壁清野,邺城外的庄稼可供应我军作军粮。

    2、若觉得这样过于冒险,则可就在此地安营扎寨,用一年功夫屯积粮草,等明年夏天再进攻。

    郗超的两条建议很有道理,桓温却一条也没采纳,确切的说,是他不敢采纳。

    从桓温的性格上来看,不采纳第一条建议情有可原。

    幼时受过苦、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